冬天,除了聽雪落下的聲音,賞凌寒傲雪的蠟梅也是一件趣事。這不,最近天下第一泉風景區(qū)內(nèi)的蠟梅開始盛開了。
走進大明湖園區(qū)藕神祠院內(nèi),就能聞到一股清香,這里的蠟梅開了。“枝橫碧玉天然瘦,蕊戀黃金分外香。”褐色的枝干上一朵朵的蠟梅花,疏密有致,溫潤典雅,古色古香的建筑中,這里的蠟梅獨添了份韻味,增了些古雅,為冬日的大明湖增色不少。
“蠟梅”之名源于它的花瓣帶蠟質(zhì),且花色似蜜蠟,稱之“蠟梅”再恰當不過。濟南的蠟梅花花期在12月至次年2月,除了大明湖藕神祠院內(nèi),在天下第一泉大明湖景區(qū)的鐵公祠、趵突泉的滄園、濼源堂旁以及護城河?xùn)|北段均有蠟梅分布,隨著天氣變化,這些地方的蠟梅將會陸續(xù)開放。
來藕神祠賞蠟梅,但你知道藕神祠和誰有關(guān)嗎?
藕神祠位于大明湖的匯波樓下路南,為一獨立院落,院門朝北開著,一邊掛著一塊木質(zhì)牌子,上書“藕神祠”三個大字。院墻潔白,頂覆小青瓦,墻壁留有圓形、扇形、方形透窗,院內(nèi)軟石鋪地,松柏蓊郁,竹搖綠影,十分清雅。
祠堂在院內(nèi)北側(cè),前出廈,花槅扇,青磚青瓦,古樸端莊。祠堂正中,是一宋代彩塑仕女坐像,相貌清麗,身材窈窕,玉指纖纖,卷軸在握,溫文爾雅,楚楚動人。兩側(cè)兩位侍女,一位手持紅荷,一位手持綠蓮。彩服巾金,珠翠明鐺,頭紹發(fā)髻,儼然端莊。三面壁上是彩色壁畫,內(nèi)容為藕神傳說和明湖風光。
堂內(nèi)所懸匾額“藕神祠”三字,為臺灣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鳳嶠先生手書。外楹柱則是掛原藕神祠舊聯(lián)“一盞寒泉薦秋菊,三更畫船穿藕花”,為山東當代著名書畫家劉如璞先生手書。
看到這里,大家已經(jīng)猜得出祠堂正中的便是藕神,但是藕神又是誰暫未可知。只要你留心祠堂內(nèi)楹柱上徐北文先生撰寫的楹聯(lián)“是耶非耶,水中仙子荷花影;歸去來兮,宋代詞宗才女魂”便會恍然大悟:這里供奉的藕神不就是一代才女李清照嘛!
按照十二花神的說法,一般認為“荷花男神”是周敦頤,“荷花女神”是西施,為何濟南的“藕神”是李清照?原來,很早以前,大明湖西北岸就有一座藕神祠,但該祠始建年代不詳,藕神是誰也無記載。清代同治年間,幾位文人在藕神祠內(nèi)聚會,談到祠內(nèi)供奉的不知所指,便商量將藕神定為“李清照”。與會者符兆綸在《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記》寫道:“風日轉(zhuǎn)清,煙波愈闊,綠荷萬柄,蕩漾水面,舟往來穿花中……此中疑有詞女才人,呼之欲出也。湖側(cè)舊有屋一楹,曰‘藕神祠’,不知所祀何神。神像久毀。同人以湖山佳麗,主持宜得其人,因以易安居士代之。”
從此,李清照逐漸被尊為藕神并漸漸為眾人所知。其藕神祠也一直矗立在大明湖畔,直到民國時期,藕神祠原建筑才漸漸荒廢消失。今天的藕神祠原為道光年間所建的曾公祠。1998年,大明湖景區(qū)翻修屋宇,把這里設(shè)為藕神祠,并循道光年間舊例,將李清照尊為藕神供奉。
以上便是李清照與藕神祠的淵源,若你感興趣,來這里賞花的同時,還可以感受一下濃濃的文化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