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江山無限景 都聚一亭中”
亭子雖看似結構簡單
但在園林意境中
起得作用卻非同小可
不信
你來大明湖畔
看一看這里的亭
看它們承載著怎樣的風景、歷史和文化
歷下亭
歷下亭位于歷下亭島,為濟南名亭之一,因杜甫“海右此亭古,濟南名士多”一聯而聞名。
亭身空透,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欄,亭內有石雕蓮花桌凳,以供游人休憩。亭上二層檐下,懸有乾隆皇帝書歷下亭紅底金字匾額。整個島上綠柳環合,花木扶疏,亭臺軒廊錯落有致,修竹芳卉點綴其間。春天,修竹婆娑,翠柳籠煙;秋日,湖水蕩漾,荷花溢香,涼風徐吹,令人心爽,被稱作“歷下秋風”,為古時濟南八景之一。
環波亭
泛舟于一碧如鏡的大明湖上,可見一方形小島兀立湖中,因之名湖心島。島上有一方亭——環波亭,紅柱青瓦,重檐出廈,起脊飛檐,脊飾吻獸。亭高11米,邊長10米,建在石砌臺階上,是當時濟南市最大的方亭,1990年建成。
九曲亭
翠柳屏、玉帶橋以西,有石橋蜿蜒湖中,橋末端有亭翼然,六角攢尖,名九曲亭。此亭精美,選址亦佳。九曲亭,又名藕亭。六角攢尖,單檐寶頂,位于大明湖景區稼軒祠北湖畔。此亭原名覺漚亭,今稼軒祠原為李(李鴻章)公祠,此亭為其一部分。
鴛鴦亭
與誰同坐軒北連長廊,長廊的盡頭有兩個方亭,其一角互相聯結,寓意相依相偎、永不分離,稱為“鴛鴦亭”。石柱、木梁、灰瓦,亭旁立石刻寫“鴛鴦亭”三個大字,引得情侶在此駐足、拍照。
小滄浪亭
大明湖滄浪亭位于濟南大明湖北西岸,以修鐵公祠之余料所建。依山傍水,繞以長廊,借大明湖水景入園。小滄浪亭踞園中臨湖處,三面荷池,境界清幽。登亭四眺,全湖一覽盡收。晴明之日,可見十里外的千佛山倒影。
得月亭
靜花堂南鄰,小滄浪亭東鄰,矗立著一座紅柱重檐八角亭,名“得月亭”,與湖山一覽樓同建于1929年。近水樓臺先得月,此亭近湖、近池,不唯得月,亦更得花,春天玉蘭、海棠花開時節,景色絢麗。
月下亭
月下亭,在大明湖北岸,北極閣西側。亭子立在水池中央,建于1937年,形為六角尖頂,飾以彩繪,小巧玲瓏,典雅別致。池中蓄錦魚,池周自然石駁岸,頑石臥波。東側緊靠北極閣處為假山,巨石陡立峭拔,嶙峋崢嶸。近植翠竹,颯颯有韻。
明昌鐘亭
在大明湖南豐祠晏公臺上有一鐘亭,亭內懸一古鐘明昌鐘。該鐘鑄于金代明昌年間(公元1190-1196年),重8000公斤,懸掛于6米高臺之上。每當夜幕降臨或晨曦時分,圓潤雄渾的鐘聲響徹云霄,經曲岸水面回蕩互激,與周圍蒼煙暮靄、水樹應和而構成一種意境。由近及遠,繞耳不息,使人聽后心明意凈,恍入夢境。與金鐘鳴響相對應的是蛙聲寂靜。大明湖有“蛇不見,蛙不鳴”的傳說,這是一大生態之謎。每逢盛夏,護城河及北園一帶蛙聲舔噪,響成一片,而大明湖內卻無一聲蛙鳴。這一鳴一靜形成鮮明對比,乃大明湖一大特色。
一竿亭
沿鵲華路南行過北渚橋十幾米,西側有一片竹林,名為“竹港清風”。竹林南端水邊建一亭,取名“一竿亭”。這一帶歷史上曾是明代戶部尚書趙世卿的私家園林,清朝初年廢棄,湮滅無聞。大明湖景區擴建時,恢復這一景觀而更名為竹港清風,并建一亭。亭全部采用竹制或仿竹制,所以命名為一竿亭。
水香亭
曾堤中段以西,北池橋以東,有一亭三面臨水,是水香亭。宋代大明湖畔就有以此命名的亭子,現亭建于2009年。匾額“水香亭”有兩塊,分掛南北,南邊是米芾字體,北邊是翁方綱手跡。亭南楹聯“邊柳涉新綠,田園散微和(輕微的暖氣)”(任曉麓篆書),亭北楹聯“開池納天影,種竹引秋聲”(清代書法家陳鴻壽撰書),一寫春光一寫秋景,相映成趣。
天心水面亭
天心水面亭在大明湖的南岸,與歷下亭遙相呼應,有曲橋達亭上,天心水面亭之名取自宋邵雍的詩《清夜吟》:“月到天心處,風來水面時。一般清意味,料得少人知。”意思是月到天心、風來水面,都有清涼明凈的意味,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,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。天心水面亭還是蒲松齡筆下的故事背景,他在《聊齋志異•卷四•濟南道人》中塑造了一個神通廣大的道人,他能夠在寒冬之際“轉瞬間,萬枝千朵,一齊都開,朔風吹面,荷香沁腦”。
看了上面的介紹
大明湖是不是的確“亭亭玉立”
當然,大明湖的亭遠不止這些
要想賞盡明湖亭之美
還要大家親自來大明湖畔打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