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趵突泉公園,大家一點也不陌生,園區內眾多泉水讓中外游客稱奇,除了泉水,在三股水的西面還有一處秘境之地,園內青瓦紅墻,仿佛置身于另一個時空,這里就是糅合北京王府、南方庭院、濟南四合院建筑特色的萬竹園。
園子雖小,五臟俱全,各院看似獨立,卻又有甬道相通,院院相連。樓臺亭閣參差錯落,結構緊湊,布局講究,并植有竹、柏、芭蕉、玉蘭等多種花木,存有望水泉、東高泉、白云泉等多處名泉。每每徘徊在小園香徑中,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。在這里,發生過怎樣的故事?今天就帶大家走進2019年被列入“國保”單位的“萬竹園”。
萬竹園在趵突泉三股水西面,原圍屏街以西、飲虎池街以東,現在濼源大街西端路北。該園大概始建于金、元時代,因園內有大片竹林而得名。歷史變遷,萬竹園曾有三任重要的“主人”。
萬竹園早期的主人是濟南著名顯宦、學者殷士儋,他學識淵博,文才冠于當世,明穆宗隆慶五年(1571),殷士儋由北京回濟,卜居于此,改稱“通樂園”,取與民同樂之意。殷士儋在通樂園中筑亭疏泉,廣植花木,并修建起“川上精舍”,常以經史自娛,時與邑人李攀龍、許邦才等相唱和。一邊是茂密的翠竹,一邊是清瑩的泉水,又把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生前所喜愛的太湖石“十友”之的“龍” 石從張氏云莊別墅中搜集來園中,此后遂成為濟南著名的園林和名勝景點。
殷士儋去世后,通樂園幾易其主,多年荒蕪,最后成為菜園。大約百年后,終于迎來了它的第二位重要主人——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王蘋。王蘋住進通樂園后,看到竹子雖然沒了,但望水泉和龍石依然存在,極為興奮,曾有詩云:“百年竟落書生手,滿郡猶呼閣老亭。”因為望水泉在濟南七十二名泉中序列第二十四,遂稱自己在泉上新建的書齋為“二十四泉草堂”,并自號“二十四泉居士”。
同時在草堂前后辟地種菜,開鑿池塘,并導泉為溪,縈回園內,使園內又成為讀書吟詩的勝地,時人稱為王氏“南園”。他倚泉而居,筑園賞泉,伴著泉聲寫詩為文,最終以《二十四泉草堂集》這一豐碩成果,為濟南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。王蘋故去之后,王氏南園與二十四泉草堂也和通樂園一樣,只剩下荒涼的遺址供人憑吊。后來園子不幸為富豪占有,遂即辟園種田,以致名泉涸竭,龍石也被移入府文廟內的泮池前面。
現在的萬竹園是在古萬竹園舊址上興建起來的,而完成這一巨大工程的是民國年間山東督軍張懷芝,這也是萬竹園最后一段“私人所有”的時光。張懷芝在任職山東督軍時,開始在其所購得的古萬竹園舊址營建私宅,征集大江南北的能工巧匠,為其設計施工,以磚石結構的住宅為主,兼帶花園。絕大部分土地用在修建樓、堂、廳、榭和與廳、堂相配的廂房、游廊等方面。其中共有三個大院落,加上花園占地有40余畝,形成了一組規模宏大的江南園林與北方庭院相結合的建筑群,最終建成了張懷芝個人所有的“張氏花園”。
1980年,濟南市政府對萬竹園進行了全面整修。原來油漆彩畫的門窗梁柱統統按原樣修繕一新,同時結合綠化,在花園里種了不少蒼松、翠柏綠竹、紅梅,恢復了原來的藤蘿、葡萄和桃、杏、石榴等觀賞植物。對各院和花園里的泉、池流水逐一疏浚;把花園西墻下的白云泉導流成溪,沿墻東流,使之照舊穿堂入院。另在白云泉上修建了白云軒和北面的知魚亭,并在二者之間新建了回廊。此外,又開鑿池塘,培修溪岸,并在知魚亭北種了大片竹林,恢復了元代“萬竹園”的舊名。
1984年整修后的萬竹園正式對外開放。1985年又恢復和改建了西花園,并正式啟用原名——萬竹園。
歷經滄桑的萬竹園,如今已成為趵突泉公園內眾所周知的“園中之園”,1986年園內設立“李苦禪紀念館”,使得藝術家的精美藝術與萬竹園的園林藝術相得益彰,也提高了萬竹園的藝術品位和國內外的知名度。
所以,來到趵突泉的你,帶著這段故事去萬竹園走走,一定不會讓你失望。
攝影 李鋒 王琴 王嘯等